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基本情况介绍
2013年4月,由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所合并组建绿研院,对外挂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牌子。隶属于东北农业大学,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费形式为财政部分补助。
绿研院占地面积19753.7平方米,办公楼总建筑面积35975.14平方米。院内主办期刊《中国乳品工业》《乳品与人类》《大豆科技》《黑龙江纺织》,《中国乳品工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现有长江学者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际食品科学研究院院士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科学技术部中青年领军人才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黑龙江“头雁行动”带头人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龙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龙江科技英才1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人、黑龙江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2人。
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1项、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拥有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大豆传统制品加工集成科研基地、干乳制品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国家乳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7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
绿研院通过创新平台承担重大课题,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乳品行业及大豆产业领域具有领军地位及话语权。近三年,围绕国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和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战略目标,加大原始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力度,获批横纵向科研项目共计249项,合计经费5289.2万元。其中,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纵向课题91项,经费3016.72万元。服务产业发展、服务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与伊利乳业、飞鹤乳业、完达山乳业等国际、国内150余家食品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深入交流科研合作,备案横向课题158项,合计金额2272.48万元。现已形成以“乳、豆、果、副、肥”为优势特色,以“战略规划、检验检测”为两翼的技术创新研发格局和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信息共享、人才培养”五位一体协同配合的科研创新服务体系。
新时期,绿研院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指针,不断深化改革,整合国内外相关优势资源,全力打造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和“一站式产业孵化”基地,为国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和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和服务支撑。
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大豆中心)成立于1987年(黑编〔1987〕118号),为副厅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20人,经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自然科学费列支;199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国科技发〔1996〕038号),依托大豆中心、三江食品公司、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东北农业大学大豆所共同组建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隶属省科委管理,为副厅级事业单位,与大豆中心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同时将人员编制由20人增加到40人,部门设置为“四部两室”(农业工程部、加工工程部、对外合作部、人才培训部、办公室和中试室)。2006年大豆中心整体划转东北农业大学(黑编〔2006〕65号),隶属关系由原隶属省科技厅,改为隶属东北农业大学,机构规格、编制数、经费形式等均不变。
2008年大豆中心经与学校相关专业整合后,人员由40人增加至85人,其中研发人员79人,管理人员6人。人员平均年龄43岁,其中博士研究生46人,硕士研究生24人,高级职称5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龙江学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设有农业工程部、加工工程部、设备工程部、行业信息与战略发展部、对外合作部、人才培训部、《大豆通报》编辑部、中试室、综合办公室及大豆育种院士工作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品种培育、大豆生产、试验示范、新产品开发、工艺研究、工程设计、人才培训、成果推广、中间试验、标准起草和产品检测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组织架构。
2009年3月大豆中心办公地点由道外区南通大街整体搬迁至学校西区,办公与实验室面积由原来的837平方米增加到2200平方米。同年引进海外博士1名,招聘优秀博士生2名,聘用人才5人。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更是大豆中心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规划,总结成绩,找出差距,为确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2010年“大豆中心”针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及其存在的瓶颈问题,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在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两个层面实施“创新、人才和发展”三大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8至2013年,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以及东北农业大学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心”以“十七大”、“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科技部关于国家级工程中心“明确定位,提高能力,创新机制,促进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宏观谋划、整合资源、项目引领、构建团队、树立形象”的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以及科技资源聚集与协同优势,合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乳品中心)是1984年1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在原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的基础上,利用丹麦政府贷款、赠款和国内配套资金成立的省属科研事业单位。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办公地点设在安达乳品厂,属科级单位,行政划归安达县,是全国第一个地方乳品研究所。
乳品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拥有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乳品标准化中心和全国乳品工业信息中心三个国家级中心、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培训中心(1987年6月竣工剪彩时的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培训中心在规模及先进程度相仿的同类培训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仅有四座,亚洲仅此一座,与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智力的圣地亚哥、 丹麦的达鲁姆学院齐名)、黑龙江省乳品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乳品设备成套安装工程公司。此外并有包括乳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协会在内的3个秘书处均设在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她是集科研、检测、质量标准、乳品工程设计、安装、培训、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研究单位。
1996年6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省乳品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以黑龙江乳品集团总公司为产业依托单位筹备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8月,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0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乳品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研究中心。
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着服务于行业的宗旨,其主体技术的开展立足于解决我国乳品加工企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型技术的研究与成果工程化。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置的业务部门有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乳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秘书处)、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乳品标准化中心、全国乳品工业信息中心、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培训中心、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黑龙江省乳品设计研究院(安装公司)和中试基地。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发、设计、试验专业人才团队;拥有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同时通过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制定、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形式为行业提供特色技术公益性服务,确立了中心在“行业科技龙头”的地位,实现了人才、技术、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黑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纺织所)成立于1980年(黑编〔1980〕3号),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以亚麻纺织工程技术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为主要研究方向,集棉、毛、丝、纤全面开发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及学校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效地履行了为全省和全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进行技术支撑的核心职能,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建所30多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3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5年)、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项(1996年、2003年)及十几项省科技进步奖,研究成果为行业创造不俗的经济效益。纺织所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队伍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纺织技术人才,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国家首批百千万跨世纪人才1人。作为黑龙江省亚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单位之一,推进了我省亚麻纺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2000年,根据《深化省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黑科联发〔2000〕71号)文件要求,省纺织所纳入黑龙江省首批转制科研院所,逐渐转变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1年9月,省经贸委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第55次会议纪要,决定组建黑龙江省亚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纺织所作为全资子公司划归黑龙江省亚麻集团管理(黑经贸企业发〔2001〕534号),2005年黑龙江省亚麻集团面临解体,为妥善解决亚麻集团所属单位的归属问题,省政府副秘书长师伟杰按照省领导批示意见,于2005年12月23日召集省国资委、省经委、省编办、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有关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召开会议,会议决议纺织所由省经委托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纺织所领导班子顶着各种压力,经不懈的努力、沟通、协商,2006年4月11日与东北农业大学签订基本框架协议,东北农业大学从学研产结合优势互补,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有利于亚麻纺织工业技术进步,有利于我所创新发展等方面考虑,同意作为纺织所主管单位。
2008--2017十年间,我省纺织行业急速萎缩,全省大型纺织企业大都关、停、并、转,除亚麻纺织板块,棉、毛、丝、化板块已经不复存在,全省纺织行业的年产值逐年下滑,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逐步下降,逐渐被排除在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的申报指南中,省纺织所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在这种大趋势左右下,我所在学校等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全体职工围绕“求生存、保稳定、谋发展”的规划目标,广开渠道,抓住各种机遇,克服各种困难,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积极探索科研项目申报渠道和创收手段,在省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及专利的申报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2009年3月,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经委等部门的协调推动下,省编办下发文件批准纺织所整体划归东北农业大学管理,仍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经费渠道不变,核定事业编制45人。当时我所在编人员43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16人,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16人,高级政工师2人,会计系列职称4人,行政科员1人;离退休人员29人。下设:三室(综合研究室、综合办公室、科研办公室)、一部(《黑龙江纺织》期刊编辑部)、一厂(中试基地)。领导班 子成员:所长(法人代表)王滨立 ;副所长史加强;工会主席孙晶。划归学校管理后,在学校党委、学校相关部门、处室及学校主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所的工作围绕团结、务实、解困、发展的主线展开,所领导班子根据实际情况,打破思维定势,重新明确了工作思路,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职工上下群策群力,团结一心,认清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挖掘利用自身优势,逐步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化、稳定可持续发展。